杨州大学大四男生用跳楼自杀来控诉父母

2014年3月27日下午一点左右,杨州大学一名大四男生疑因学习压力太大从图书馆的四楼跳下,当场身亡。死前留下一封遗书,遗书中称自己压力太大,对不起父母,这辈子还不了父母的恩情,准备下辈子再还。

从意识层面上看,这位大学生一点都不责怪父母,不光不责怪,还觉得自己深深地对不起父母,欠父母的情,这辈子没法还了,只能下辈子再还。

但是从潜意识层面上看,这位大学生其实非常非常怨恨父母,所以他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惩罚父母,让父母这辈子因为他的死而永远活在深重的自责内疚之中,永远不得安宁。为了达到最大限度地报复父母的目的,他宁可放弃自己的生命也再所不惜。

表面上看是学习压力太大无法承受,其实是害怕学习成绩不好,或考试不及格,或不能顺利毕业会被父母责备。假如父母是无条件地爱他,哪怕他科科都考零分,哪怕他不能顺利毕业,父母都能理解他、包容他,都一如既往地无条件地爱他、欣赏他,他是绝对不可能会去跳楼的。

当然,如果父母能无条件地爱他,无论他考试得多少分都没关系,那么他的学习就不会有什么压力。既然他能考上大学,说明他的智商不比同学差,在没有什么心理负担的轻松的状态下学习,他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好。

他在潜意识中对父母有很多怨气,但是在意识上他打死都不愿承认,在意识上他强迫自己相信:“爸爸妈妈非常爱我,非常关心我!”的确父母是非常爱他,但是父母究竟是爱一个“真实的他”还是爱一个“理想的他”。爱一个真实的他就是尊重他的选择权利,理解他的情绪感受,无论他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选择信任他、支持他、鼓励他。

爱一个理想的他就是有条件的爱,即:我们挣钱供你读书,你必须回报我们一个好的成绩,不然你就对不起我们、欠我们的,我们就有理由责骂你、惩罚你。父母其实更爱的是自己的面子,把自己的面子和虚荣心放在第一位,把儿子的感受和生命放在第二位,其实就是在跟儿子做一个交易。儿子最终达不成这个交易,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,只能用这种方式来逃避责任,仿佛在向父母控诉:“都是你们害的,是你们把我逼死的,你们让我活得生不如死,那我就用死来让你们也体验体验生不如死究竟是什么滋味。”

这些都是他潜意识的语言,然而在意识上他是不会承认的。虽然意识上不承认,但潜意识中的怨气并未消失,被压抑在潜意识里的痛苦和恐惧始终存在,它们会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表达出来。对自己撒谎导致内心的负能量越来越多,最终被这股负能量扼杀了自己的生命。

如果他能理解和接纳自己潜意识的情绪,把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出来,为自己而活,听从自己心灵的声音,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而不是为父母而活,为父母的评价而活。尊重宽恕父母的同时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,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大学生。

总结:

一、

做家长的,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成绩,并为此焦虑,其实没了解到,孩子的综合素质像一座冰山,知识和技能只是冰山露出水面非常小的一部分。而水面下的90%——才能决定孩子将来能走多远。

这水面下的90%,正是关系孩子底层能力的——价值观、自我认知、品格和内驱力。

这四项能力,共同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事业成就和幸福指数。

二、

改变态度就改变了命运,改变情感就改变了生活。

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熟视无睹,而觉得别人的幸福却很耀眼,而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,更想不到,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。

典型的不幸福的人是这样一些人,他们在童年或青少年时期被剥夺了一些正常的满足,于是便把这种满足看得比任何一种其它方面的满足更为重要,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苦心寻求而忽视了其它,这种过度的重视可能变成一种偏执,使人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。

三、

保持关系比成绩更重要,父母与子女没有良好的关系,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,甚至你越说他越反着做,还有什么教育可言呢?不仅教育的目的达不到,还会失去人间最宝贵的亲情。

四、

一个人处理危机的能力,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以往处理危机的经验。生活的能力不是凭空生成的,它需要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一点点地培养、获得。如果你没有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应对“小”问题的能力,你又怎么能期望他在未来的生活中,能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、婚恋矛盾、事业选择等这样的“大”问题呢?

孩子尽管是你生地,但他终究是属于他自己的,是属于社会的,他终究要独立承担自己的生活责任。越是费尽苦心的父母,越是能养出毫无适应能力的孩子。

五、

孩子就像稚嫩的幼苗,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培养,不同的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,就像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,松树却可以生长在岩石一样。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,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,水平也参差不齐,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人格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,因材施教。

不过过度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,虽然知识是能量,但只有知识与学习能力以及爱好结合起来才是力量。

六、

孩子一定要从小给他进行挫折锻炼,不要什么都满足他,有时候要对他进行打击,这种挫折锻炼和打击要把握两个度,就是你对孩子的伤害要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,不至于让他崩溃。

孩子做了错事或坏事,必须让他承受结果,做了好事也要让他得到表扬和肯定。因为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有两条路:第一条给他痛苦,压抑这种行为。第二条给他快乐,引导他往前走。

 

 

当你和孩子成为最好的朋友,你们同喜同悲的时候,不必教育,你的期望也会成为孩子的愿望,那就不仅会收获孩子的成功,还会收获亲情的幸福。

教育孩子之难,难在双亲自己是否人格完整,是否乐于宽容与变态。要把孩子教育好,首先父母自身必须成为一个好的模范,不然,上行下效、承先启后,孩子必然会出问题。

 

发表评论